5
5
婦科檢查
返回 主頁婦科檢查懷孕後期出血,是警報還是“虛驚一場”?

懷孕後期出血,是警報還是“虛驚一場”?

懷孕後期出血

 

懷孕後期出血(妊娠28周後陰道出血)屬於產科急症,其發生率約15%,可能涉及母胎多重風險因素。然而,並非所有懷孕後期的出血都意味著嚴重問題。本文整合2023年FIGO(國際婦產科聯盟)指引,從病理生理學角度解析出血原因。

 

妊娠晚期出血的病理分類系統

根據ICD-11產科出血編碼(JA30-JA34),懷孕後期出血可分為:

1.胎盤源性出血(JA30.0):佔妊娠晚期出血的70%

2.子宮頸病變出血(JA32.1):發生率約20%

3.凝血功能異常出血(JA34.2):罕見但致死率高達35%

 

胎盤異常引發的懷孕後期出血

 

前置胎盤(Placenta Previa)

病理特徵:胎盤附著於子宮下段,完全/部分覆蓋宮頸內口

出血機制:子宮下段擴張導致胎盤絨毛膜剝離

 

臨床表徵

無痛性鮮紅出血(97%病例首發症狀)

經陰道超音波(TVUS)確診率>95%

 

處理原則

出血量<200mL:絕對臥床+糖皮質激素促胎肺成熟

出血量>400mL:緊急剖宮產(孕周≥34周優先)

 

 

超音波特徵

胎盤後血腫(敏感度80%)

子宮肌層回聲增強(”貝克徵”)

 

急診處置

母體輸血方法:維持Hb>8g/dL,血小板>50×10^9/L

胎兒監測:連續胎心監護(CATEGORY III需立即分娩)

 

宮頸病變導致的懷孕後期出血


  1. 宮頸息肉或糜爛

原因與症狀

宮頸息肉:子宮頸黏膜的良性增生,可能因孕期激素變化或局部刺激(如性行為、

內診)導致出血,通常為少量鮮紅色血液,無明顯腹痛。

 

宮頸糜爛(柱狀上皮異位):孕期因血流增加,子宮頸表面脆弱易出血,可能出現褐色分泌物或點狀出血。

 

風險與處理

多數為輕微出血,不影響胎兒,但需排除其他嚴重原因(如前置胎盤)。

若息肉出血量大,可能需在醫師評估下切除(孕期通常保守治療)。

 


  1. 子宮頸機能不全

原因與症狀

子宮頸因結構異常或創傷(如過往流產手術)導致無法承受胎兒重量,在無宮縮情況下提前變短或擴張,可能伴隨少量黏液狀出血或分泌物增加。

 

風險與處理

可能引發早產或破水,需定期超音波監測宮頸長度。治療包括「子宮頸環紮術」或黃體素補充,嚴重時需絕對臥床休息。

 


  1. 胎盤異常

前置胎盤

原因與症狀  

胎盤附著於子宮下段,部分或完全覆蓋子宮頸口,典型症狀為「無痛性鮮紅色出血」,可能反覆發生。

高風險族群:多胎妊娠、高齡產婦、剖腹產史或子宮手術史。

 

風險與處理

大出血可能危及母嬰生命,需緊急剖腹產。輕微出血需絕對臥床、禁止性行為,並密切監測。

 


  1. 先兆早產

原因與症狀

子宮規律收縮(10分鐘內>2次)合併子宮頸擴張,可能伴隨血性黏液分泌物(見紅)、下腹悶痛或腰痠。

誘因:感染、壓力、多胞胎、羊水過多。

 

風險與處理  

若未及時抑制宮縮,可能導致早產。

需住院監測,使用宮縮抑制劑(如安胎藥)、類固醇促進胎兒肺部成熟。

 

  1. 過度勞累或劇烈運動

原因與症狀  

過度活動可能刺激子宮收縮或摩擦子宮頸,導致微量出血,通常為粉紅色或褐色分泌物。

 

風險與處理

多數休息後緩解,若出血持續或伴隨腹痛,需排除其他病因。建議避免提重物、長時間站立及高強度運動。

 

凝血功能異常相關懷孕後期出血

獲得性凝血病(如DIC)

實驗室診斷標準:

PT延長>1.5倍對照

纖維蛋白原<2g/L

D-二聚體>5000μg/L

 

輸血管理協議

首選冷凍新鮮血漿(FFP)15mL/kg

纖維蛋白原<1.5g/L時補充纖維蛋白原濃縮劑

 

其他需注意的情況

見紅(產兆之一):接近預產期時,子宮頸擴張導致黏液栓脫落,混合血絲,通常為少量黏稠分泌物,可能於48小時內進入產程。

產道撕裂或陰道靜脈曲張破裂:較少見,需內診確認。

 

重要提醒

立即就醫指標:出血量多(如月經量)、持續腹痛、胎動減少、頭暈或休克症狀。

診斷工具:超音波檢查胎盤位置、胎心監測、內診評估宮頸狀態。

禁忌:勿自行服用藥物或拖延就醫,陰道出血絕非正常現象!

孕期出血無論量多寡,均應視為緊急狀況,務必由專業醫師評估原因,確保母嬰安全。

 

如何初步判斷出血的嚴重程度?

 

面對懷孕後期出血,不必過於緊張,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初步判斷出血的嚴重程度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 出血量:輕微出血可能只呈現為點狀或少量;大量出血則可能導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
  • 出血顏色:鮮紅色通常表示新鮮出血,而暗紅或褐色可能意味著較早的出血。
  • 伴隨症狀:腹痛、頻繁宮縮、頭暈等症狀可能表明情況較為嚴重。

 

不同孕周,出血原因大不同!

 

懷孕後期不同階段的出血原因各有不同,讓我們來詳細看看每個階段可能遇到的情況:

 

  • 20-28周:這個時期的出血可能與宮頸息肉、糜爛或子宮頸機能不全有關。此時的關鍵是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並及時就醫檢查。
  • 29-36周:隨著孕期進入晚期,胎盤位置異常如前置胎盤成為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胎盤早剝也會導致嚴重出血。定期產檢和超聲檢查對於監測胎兒健康至關重要。
  • 37周後:這個時期的出血多為臨產前的徵兆,如落紅等。然而,仍需警惕胎盤早剝等危險情況的發生。

 

製作流程圖可以幫助準媽媽快速理解不同階段的出血原因及應對措施,從而做出正確選擇。

 

出血顏色、量、伴隨症狀,透露哪些重要資訊?

 

通過觀察出血的顏色、量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隨症狀,可以初步判斷出血的原因和嚴重程度:

出血量分級與處置對照表

分級 出血量 臨床表徵 處置措施
I級 <500mL 生命徵象穩定 門診觀察+超音波追蹤
II級 500-1000mL 心動過速(HR>100) 住院輸液+備血
III級 1000-1500mL 血壓下降(SBP<90) 緊急輸血+手術準備
IV級 >1500mL 意識改變 大量輸血協議(MTP)啟動

 

  • 鮮紅色出血:通常表示新鮮出血點,可能與宮頸糜爛或息肉有關。
  • 暗紅色或褐色出血:這通常是較舊的血液,可能是早前的輕微出血積聚後排出。
  • 伴隨症狀:如持續性腹痛、規律宮縮、頭暈等,應立即就醫評估。

 

懷孕後期出血會影響胎兒嗎?

 

懷孕後期出血對胎兒的影響取決於出血的原因和嚴重程度。某些輕微的出血可能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但如果涉及胎盤異常或嚴重感染,則可能對胎兒健康構成威脅。因此,及時的醫學評估和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懷孕後期出血,如何正確應對?

 

面對懷孕後期出血,冷靜和正確的行動至關重要:

 

  • 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的情況:大量鮮紅色出血伴隨劇烈腹痛或頭暈目眩時,應立即尋求緊急醫療幫助。
  • 就醫前準備:記錄出血的時間、顏色、量以及任何伴隨症狀,這些信息將對醫生診斷提供極大幫助。
  • 與醫生有效溝通:準確描述自己的症狀和擔憂,聽從專業建議進行相應檢查和治療。
  • 住院觀察期間注意事項:遵循醫護人員指導,保持良好休息狀態,減少不必要的活動和壓力。
  • 自我護理:卧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性行為;保持個人衞生;均衡飲食保證營養攝入;學習放鬆技巧減輕焦慮情緒。

 

懷孕後期出血如何預防?

 

雖然不是所有懷孕後期出血都能完全避免,但以下措施可以顯著降低風險:

 

  • 定期產檢:按時參加所有預定的產前檢查,及時發現並處理問題。
  • 控制慢性疾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嚴格遵循醫囑管理病情。
  • 健康生活習慣:合理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以及遠離煙酒和其他有害物質。
  • 避免創傷:注意安全,避免跌倒或其他可能導致腹部受傷的情況發生。

妊娠期出血

更多關於懷孕後期出血信息,歡迎聯繫怡康醫院了解。